2021-04-21
你有沒有期待過這樣的一種日子:一把小椅,一本書,推窗見美景,低頭聞花香,彷佛活在云上,睡在夢里。松陽陳家鋪村,就能給你這種“文藝范兒”十足的生活。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四都鄉的陳家鋪,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村落坐落在三座綿延的山岡上,海拔約850米,巖石構造的山崖,被梯田、竹林、古樹、山巒簇擁著,崖居式的結構讓這里有“小布達拉宮”的美譽。因為地處山谷,與外界隔絕,也讓這里有了一年四季獨特的云霧繚繞的自然奇景。
陳家鋪先民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和巖石結構,沿著山崖、山坡一級級向上延伸,一座座石頭搭建而起的平臺托起房屋,在視野中展現出一個巨大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壯觀的階梯式傳統村落,以自然體現出村落的恢弘氣勢,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美感。
陳家鋪村傳統文化積淀豐厚,保留著祠堂、香火堂、社廟、古民居、古店鋪、古道、驛站等40余幢傳統建筑。整個村落街巷體系也保留完整,兩條古驛道穿村而過,古民居有三合院、四合院、木板屋等,種類繁多,造型精美,結構合理。
但是因為陳家鋪山高路遠,這里多年前還無人問津。作為“整鄉搬遷,下山脫貧”的對象,村民們曾陸續“下山脫貧”,住進了縣城周邊的安置小區,還有一些村民離鄉謀生,山上越來越多的房屋、山林、田地處于閑置狀態。
2014年11月26日,陳家鋪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此后,四都鄉則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為切入口,走上了鄉村振興的蝶變之路。四都鄉通過對鄉村內傳統民居等閑置資源進行活化利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文化創意、電商經濟、影視創作、美食美學研究等新業態,保留中國傳統村落風貌文脈的同時,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全鄉累計吸引各類工商資本投資3.8億元,本鄉村民投資3200萬元,目前已有200余名返鄉村民、80余名新鄉賢回歸鄉村,深度參與鄉村建設。累計接待參觀游客210余萬人次,總營業額達2.1億元,帶動農民年均增收3000元。
從下山脫貧到上山致富,曾經阻斷交通的綿延群山,如今在現代人眼中成為了綠色的寶藏。今日陳家鋪村“回流”的熱鬧景象,不僅與松陽縣保護傳統村落的努力息息相關,也離不開鄉賢們的探索。他們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擁抱綠水青山,不斷開拓新產業、創新新業態。
獨辟蹊徑的先鋒平民書局
陳家鋪的“80后”黨支部書記鮑朝火看準時機、抓住機遇,順應國家鄉村復興戰略,積極尋找合作伙伴改變村子的現狀。南京先鋒書率先向陳家鋪村拋出了橄欖枝,打算在村里開一家先鋒書店的分店——平民書局。
先鋒書店創立于1996年,曾多次入選國際媒體世界最美書店,擁有眾多的忠實客戶,近年來,出于文化傳播的責任和企業品牌創新的目的,不斷投入了多個鄉村圖書館的建設。
2016年5月19日,先鋒陳家鋪平民書局在陳家鋪村民禮堂簽約啟動,2018年6月中旬,先鋒書店平民書店對外開放,被中國書刊發行行業協會評為2018“年度最美書店”。書店開放后吸引了大量來自浙江及全國各地有鄉村情懷的游客,沉寂多年的空心村陳家鋪重新煥發了活力。
先鋒陳家鋪書店平民書局的前身是50多年前村里修建的村民禮堂,書店的改造方案保留了原二層木結構大空間的格局,通過增加高窗和局部擴建的方式增強其公共開放性。建筑西南向的臺地上增加了3米見方的體量,作為書店的休憩和觀景平臺,可以一覽村內的山巒風光。
建筑墻體和屋頂交接處留出60cm高的采光帶,光帶在建筑四周貫通,透明的玻璃強調了內部空間和外部環境的聯系,表現了內部空間的木結構肌理,四坡瓦屋頂變得輕盈起來,原本封閉厚重的村民禮堂有了開放的時尚氣息。
先鋒平民書局二層木屋架大空間下面是三個不同的樓梯臺階引導的三條豎向動線,主入口正對通高走廊,走廊盡頭是階梯狀的閱讀空間,面對峽谷的外墻新開了落地景窗。窗外,是不盡的梯田、竹林、古樹、山巒。
大臺階是書局分享交流的場所,作家阿乙、詩人余秀華、韓東等都曾經在這里和游客村民分享他們的故事。而從樓下堆滿書籍的書架隔間到樓上純凈的“冥想”空間,一步之隔的空中閣樓則是書局最具儀式感的核心場所。
基于松陽鄉村本土特色,書店設置了松陽文化專區,配置了關于松陽特色的鄉村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保護等方面的書籍,以及江南秘境筆記本、明信片、方言徽章、手繪地圖等包含松陽元素的系列文創產品。
書店自對外開放以來,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每天要接待數百名來自遠方的客人,更有以萬計的收入,為已經空心化的陳家鋪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陳家鋪以書局為窗口,為游客和村民帶來了公共文化的知識分享空間,讓他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山村,不一樣的自然,以及不一樣的世界,從而激發更多的人去感受鄉村生活,參與鄉村振興,讓更多的藝術家和年輕人回歸鄉村。
別具特色的民宿飛鳥集
在書店吸引了不少游客以后,旅行達人蕾拉小姐的私旅民宿飛蔦集也落地陳家鋪。飛蔦集邀請了2017美國Architizer A+Award評委會獎獲得者孟凡浩擔綱總設計師,在設計上保留了原來的夯土墻風貌,與當地自然生態和諧共處,融入村莊,低調內斂,品質感恰到好處。
「飛蔦集」宛如聲音和風光的收納空間,將陳家鋪的山與水,蟲與鳥,云與月盡收囊中。一期是兩棟夯土老房,土墻被保留,內部則做了現代化的改造。
老房整體被抬高,再分割為上下兩層。最終設計出四間客房,各自擁有60-70平方米的超大空間,每一間都是絕佳的觀景位。床上、沙發上、茶歇處、浴缸……人可以坐下的地方,四望風光一定最好。
客房的設計與選材都很用心,墻面毛石、夯土與水泥的參差對比,既不脫鄉野的天然質樸,又帶有現代的時尚觸覺,房頂上的木條飾面,衛浴空間的木格柵,平添溫柔的氣息。
最特別的是二樓的懸挑玻璃茶室,三面270度全玻璃設計,視野無敵,因直面深谷,私密性也很好。坐在茶室里,如同飛鳥在林中,周遭都是綠樹青山。
近村落的一棟,設計了兩間LOFT。一樓是客廳,臨窗的榻榻米可以坐著喝茶,大大的四人餐桌可以吃飯,也可以臨時處理公務,迷你吧臺,可以為家人準備簡單的點心餐食。二樓是臥室,帶有浴缸,和一張看得見風景的舒適大床。
飛鳥集雖然處在村落中,但動線上又與村莊有一定的隔離,確保入住客人的私密性。絕大部分客房臨于層層梯田之上,透過大落地玻璃,晴時看遠山疊翠,陰時看云海翻滾。
民宿不僅保留了傳統的自然環境和文脈,也符合現代化生活需要的高品質空間,實現了“新與舊、重與輕、實與虛”的對立統一,又兼具體驗感和舒適性,吸引了不少游客。
引領鄉村度假的云夕度假村
2018年,松陽在“文化引領的鄉村復興”的發展基礎上提出了“山區國際化”的發展理念。位于陳家鋪村口的云夕MO+共享度假空間是云夕和松陽縣、鄉、村三級政府合作探索重拾鄉村活力,探索具有松陽特色的山區國際化發展之路的精品示范項目,是松陽“山區國際化”的發展理念,探索村集體和企業合作、可持續運營的樣板。
云夕MO+,巧妙利用地形高差,結合坡地景觀一氣呵成,佇立在陳家鋪村頭。
四都山區過去一直有采集山棕絲搓棕繩的傳統,棕絲編織的蓑衣仍然在一些上年紀的村民中被廣泛使用,方便下雨時下地干農活搶種搶收。探索并弘揚傳統手工技藝是云夕的設計傳統。棕繩,成為云夕MO+延續在地文脈的有效手段,穿著蓑衣的“野奢高定版建筑立面”由村里大媽采用當地棕繩手工編織而成,建筑以四都的材質、陳家鋪的手藝、當代的語匯融入自然。
云夕MO+共有客房17間,包括雙臥山景聯排別墅、三臥山景聯排別墅、三臥山景獨棟別墅、聯排庭院單間、共享四人間等五種類型的輕奢度假空間。其中高低床的四人間,滿足年輕創業創意團隊鄉村團建學習和生活的需求。
客房延用始于云夕小熊堡的經典地臺格局,水磨石白水泥等自然質樸的材質在地面和墻面之間形成統一連續的界面,席地而臥的慵懶氛圍,營造了獨特純粹的度假空間。
隱秘的棕繩立面包裹半戶外陽臺,面向風景如畫的山谷行程天然的景框。陽臺上愜意的藤編吊籃,庭院里浪漫的半露天溫泉泡池,觸摸古村和山林的脈動,帶來脫離日常卻融合自然的體驗。
陳家鋪云夕摩加共享度假空間的理念在于共享,35m×11.8m棕繩包裹的公共空間使用面積遠超一般民宿項目,村口穿蓑衣的房子既用作民宿的多功能活動場所,也是村里的游客咨詢服務中心,這對于節假日人滿為患的陳家鋪村尤為重要。
共享的理念還體現在項目中設置的共享廚房和洗衣房等公共空間。共享洗衣房提供了良好的自助清洗衣物的設備和條件,方便客人短期居住使用。共享廚房里,客人可以到附近采摘購買新鮮蔬菜食品,以及茶熏火腿、松陽香腸、古法紅糖、四都蘿卜等在地食材,在共享廚房自己動手展示廚藝、交流鄉村體驗,調節工作和生活的節奏。
云夕MO+共享度假空間的業態和特色還包括以松陽當地特色手工藝為主,融合新的設計理念,打造以棕絲為代表,融合竹編、草編、藤編等技藝的鄉村手工藝體驗和展陳空間。
此外,這里還會定期舉辦農夫市集和鄉村拍賣會,不定期舉辦在地民俗活動和音樂分享會,滿足游客的復合需求。
云夕MO+共享度假空間打造出精品咖啡+泛文化生態社交+度假辦公+在地文化交流體驗一體的度假辦公新模式,在度假和工作的平衡中探索和發現鄉村之美。
在云夕摩加小住幾日,不論是休憩放空還是思想碰撞,對于開始選擇在鄉村環境中短期度假辦公的都市精英群體,這里都充滿了誘惑力。
陳家鋪村適應時代的變化,利用書店、民宿、度假空間把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結合起來,建構出一個具有“文藝范兒”的新農村,打造了別具一格的詩畫意境,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城鄉文化生活對流與融合,改變了村民過去靠山吃山,收入微薄的狀況?,F在游客多了,村民的就業崗位和收益增多,年輕人也回來了,陳家鋪漸漸恢復了活力。
陳家鋪鄉村振興的經驗也表明,業態的外化動力和鄉村在地人文通過設計美學的鏈接,能夠在鄉村和城市之間碰撞出新的火花,產生鄉村發展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文章素材來源愛村游、當代鄉土、古村記、云夕、松陽蘭姐、獨立先鋒等平臺,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