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3
橋梁,不再是簡單“到彼岸”的位移,更是路上的風景,是實用與美景的共融。橋梁,不僅是交通空間,也是重要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隨著越來越多“網紅橋”的出現,人們發現原來橋本身也可以是目的地。停留在橋上,拍照、賞景,甚至舉辦各種活動,橋梁融入了日常的景觀和生活中。
今天小編為大家收集了全國各地著名網紅橋案例,看看這些橋與城市,與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又會產生怎樣有趣的聯系呢?
成都交子人行橋
成都就是一座橋梁眾多的城市。沿環城生態公園騎行100公里,就有78座“網紅橋”,總長31公里串起121座特色園,于一橋一景中架起成都人的綠色福利。前有火遍全網的“蕾絲橋”,后有美到讓人驚嘆的“馬卡龍橋”,還有如夢如幻的“紫帶橋”……78座橋梁各有特色,一周打卡一座橋都要足足打卡一年多才能打卡完,承包成都人一年的朋友圈,毫不費力。
@成都天府綠道
近期,錦江之上,成都之南,將新增一座9片“蓮葉”橫跨錦江的蓮橋。這座連接交子公園東西區的成都交子人行橋是一座高密商圈中開放、綠色、共享的公園式慢行橋。橋梁總長320米,總面積約12000平方米。橋體形態的設計靈感源自漂浮在水面上、層疊成片的荷葉。仿生設計是功能與形式的完美結合,每一片“葉瓣”即為一個獨立活力空間。
荷葉元素不僅運用在整體形態之中,在各個活動空間里也隨處可見。佇立橋面的廊架猶如一支支完整的荷葉,架頂使用鋼材搭建,勾勒出荷葉的脈絡,模擬最自然的紋路。配以棱鏡嵌體,在陽光的照射下,廊架頂部可折射出如彩虹一般的炫目虹光,并隨太陽位置的改變而不斷變化。
此外,橋上的照明裝置、座椅設備等公共設施的造型均植入荷葉元素,空中俯瞰,這些公共設施宛如一顆顆露珠“鑲嵌”于片片“荷葉”之中,極力營造一個親近自然、活躍開放于錦江之上的“荷葉露水”多功能景觀橋梁。
為提供高品質的人行體驗,項目通過串聯9個活力空間,實現除城市通行外的觀景、表演、運動、展覽、休憩等功能,變“行人”為“游人”,“人行”為“人留”,使行人放慢腳步,駐足觀景、流連忘返。
溫州泰順碇步橋
在央視兔年春晚上,舞蹈節目《碇步橋》一經亮相驚艷全網,瞬間“引爆”熱搜。蒙蒙煙雨,溪水淙淙,江南女子翩翩舞姿流淌在一座琴鍵般的碇步橋上,讓人回味悠長。
《碇步橋》的靈感取材于浙江溫州泰順縣仕陽鎮仕水碇步石橋,它始建于1795年,是我國現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長的古代碇步橋。200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仕水碇步橋全長144米,共233齒,由兩塊平整條石砌成,每齒分高低二級,高的一級為白色花崗石,可供肩挑扁擔者或漲水時行走;低的一級為青色花崗石,可容兩人并肩而行。親臨碇步橋能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關于碇步,泰順還有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碇步龍,碇步龍屬民間舞蹈類別,最大特點就是在碇步上表演舞龍。舞龍者邁著矯健的舞步,在高低不平的碇步上騰挪跳躍,伴著嗩吶、鑼鼓等伴奏的鏗鏘鼓樂聲,場面十分壯觀。據悉,春節期間泰順仕陽碇步橋游客人數突破3萬人次,同比增長849%,創歷史新高。
上海元蕩慢行橋
上海青浦區金澤鎮又添新晉“網紅橋”——元蕩慢行橋。凌空望去,元蕩慢行橋宛若一條隨風飄動的彩緞,橫跨滬蘇兩地,靜臥于元蕩湖上??傞L585.7米,呈弧形設計的元蕩慢行橋,作為示范區內首座大型景觀步行橋,不僅連接著上海青浦和江蘇吳江,還將元蕩湖兩岸的濕地景觀和環湖綠道對接,串聯起周邊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和人文資源,儼然成為兩地百姓的“網紅打卡點”。
空中俯瞰元蕩慢行橋,宛若凌空飛舞的綢帶,將元蕩濕地景觀與環湖綠道串聯起來,綠植隨風搖曳、碧水微波粼粼,令人心曠神怡,與三五好友一起,靜靜地漫步橋上,任由時間隨湖水流淌。
橋面雙向標注的“WELCOME TO 上?!で嗥帧焙汀癢ELCOME TO 江蘇·吳江”,如今也是“網紅打卡點”之一。站在TO中的“O”字里,你便一腳踏在了上海青浦,一腳踏在了江蘇吳江。這個“O”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也真正連接了青浦和吳江,拉進了兩地之間的距離。
來元蕩慢行橋打卡,也千萬別忘了兩岸的“生態走廊”。沿著步道緩緩步行,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田園畫卷正在徐徐展開。青浦一側步道花團錦簇,各色鮮花植被有機銜接起來,讓人眼花繚亂。吳江一側步道杉樹林立,與碧波粼粼的湖水相得益彰,令人流連忘返。
南京青奧公園步行橋
南京青奧公園步行橋又被稱為“南京眼”。是2014年舉辦“南京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建設場址附屬的一座跨江景觀建筑。橋梁位于建鄴區長江夾江水道,連接江心洲青奧森林公園與河西南京國際青年文化中心,是長江上的首座觀光步行橋。造型新穎奇特,好似兩個豎琴。
南京青奧會步行橋總長827.5米,為主跨240米的雙塔雙索面鋼塔鋼箱梁斜拉橋。如今已成為南京的地標型景點。游客站在橋上不僅可以欣賞長江兩岸的風光,也可以感受到建筑的魅力。
依托南京眼步行橋等建筑群,“南京河西南京眼旅游區”成為南京著名的沿江旅游景觀帶,具有“濱江”和“青奧”兩大特色,兼具生態、文化、體育、娛樂功能。沿江岸線長達1.8公里,旅游區面積約45.5公頃,由國際知名的美國SWA景觀事務所設計,逐漸晉級成為南京旅游發展的新貴。
福州含光廊橋
天橋,在半空中勾勒另一個看城市的視角,也在車水馬龍里,見證著城市的發展,留下更多美好的回憶。位于連江縣“含光廊橋”是目前福建省最長的人行廊橋,采用純木結構,青瓦鋪頂,全長186米,由176根立柱與172根橫梁搭建而成,建設有3個閣樓,中間閣樓為兩層設計,高11.83米,拾級而上舉目遠眺,敖江兩岸風光將盡收眼底。
劉波 攝
青瓦木廊,飛檐翹角。漫步在含光廊橋上,宛若天庭信步,穿行在“清明上河圖”的工筆畫卷中。夜晚的廊橋也是別具特色,41盞仿古吊燈一一亮起,紅燈籠與暖黃色燈光,每晚都能引起一大波居民來此駐足拍照、欣賞美景。
隨著含光廊橋額投入使用,不僅可以讓群眾站在橋上欣賞敖江風光,還進一步完善了位于江南鎮的含光生態公園周邊的慢行系統,串起了敖江南岸的體育公園、香江公園,以及北岸的江濱公園、西濱公園、敖江休閑步道及解放大橋等,多方位滿足連江群眾休閑、漫步、觀光、健身的需求。形成“一江、兩岸、多園”的敖江濱水景觀帶。
嚴秉靈 攝
湖北恩施最美漂浮橋
湖北恩施州宣恩縣獅子關水上棧道被譽為湖北最美漂浮橋,又稱“廊橋遺夢”,猶如一條銀蛇懸浮于水面上,穿梭在森林之間。這條以漂浮形式的“水上棧道”長約500米,寬4.5米,順著蜿蜒的河道建設而成,可同時容納10000人在上面行走。
走在這浮橋上有種凌波微步的微妙感和新奇感。浮橋兩岸層巒疊翠,樹木蔥蘢,像是來到世外桃源一般靜謐,遠離了世俗的喧囂。橋的神奇之處在于表面是木棧道,下面是大量的浮筒,駕車從上面經過時,便會激起陣陣波瀾,仿佛舟行水中帶起片片漣漪。
獅子關距離縣城13公里,遠看山如雄獅,近看瀑如珍珠。幽深峽谷,水上棧道,青山碧水,自然天成。這里有奇特的山地森林景觀、典型的中國喀斯特地貌特征、獨特的環形峽谷游線、優良的水質、優美的岸線、三大特色電站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八寶銅鈴舞,是獅子關旅游區六大經典特色。
重慶千廝門大橋
重慶千廝門嘉陵江大橋是重慶市境內連接渝中區與江北區的過江通道,位于嘉陵江水道之上,為重慶市區北部城市次干道路的組成部分。2015年通車,該橋整體融入重慶山水之中,在選址上與最具巴渝傳統特色的洪崖洞比鄰,古典建筑與現代橋梁交相輝映,能充分滿足過橋人古今融合的視覺享受需求。
? 王正坤
千廝門嘉陵江大橋南起于滄白路,上跨嘉陵江水道,北至江北城大街南路;線路全長1647米、主橋全長720米,橋面上層為雙向四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速度4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線軌道城市交通。
在建設過程中,設計者將中國元素“天梭”用國際化語言表現出來。千廝門嘉陵江大橋主塔采用天梭形,兩頭小,中間大,流線型,像一把織布的梭子,既有一劍指天的陽剛之氣,又有線性流暢的和諧之美,充分實現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成為當下著名的“網紅”橋。
劉旖旎攝/視覺重慶
今年春節期間,為了給游客提供更好的觀光和拍照體驗,洪崖洞景區旁邊的千廝門大橋封閉交通,“留出一座橋”供市民和游客們賞景、留影,用實力“寵粉”。山城華燈初上,鏡頭所到之處一片流光溢彩。
浙江臺州仙居網紅橋
中國的名山大川,如今到處變成了旅游景區,名山大川之間為了縮短距離,就架設橋梁,因此也誕生了各種網紅橋。如意網紅橋位于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神仙居景區,2020年國慶期間亮相,剛柔并濟的造型與神仙居的自然風光完美地融為一體,宛如一柄空中的玉如意,又似仙女的披帛。
這座如意橋全長100米,垂直高度140多米,橫跨神仙居東、西峽谷,橋身由三條交錯起伏的流線橋面組成,中間為上拱曲面,兩側為下沉曲面;部分橋面為全透明玻璃設計,立于其上,便能以一個開闊的視野縱覽神仙居的秀麗山色。
近年來,玻璃橋之風在國內盛行,形形色色的玻璃橋成為“風口”。在追求刺激的同時,這些架在高空之上的玻璃橋也有不少潛在的安全問題,因安全措施不到位、監管不利等問題,一些景區的玻璃橋上發生了不幸的事故。各地也針對高空玻璃橋出臺了許多整頓方案。國內景區在開發更多創新項目的同時,也需要通過和政府合作對這些新項目進行雙重把關。
新疆果子溝大橋
果子溝大橋被稱為“新疆第一橋”絕對名副其實,每位來到果子溝大橋的游客都被它磅礴的氣勢、兩邊的景色所吸引。果子溝大橋作為新疆第一座斜拉橋、第一高橋,是新疆最大最重要的橋梁。北起蒙瓊庫勒,上跨果子溝峽谷,南至將軍溝隧道,橋梁全長700米,橋面距谷底凈高達200米,為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設計速度為80千米/小時。
果子溝大橋橫亙于狹長的果子溝之上,穿行于山谷之間,蜿蜒曲折,好似一條騰空而起的巨龍,曲線秀美修長。駕車行駛在果子溝大橋上,可以縱覽果子溝風景區的全貌,兩邊的云杉林茂密而挺拔,從上往下俯瞰,給人身處崇山峻嶺上、藍天白云下的廣闊之感。
作為新疆第一座斜拉橋和第一高橋,它集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新設備“四新”于一身,是新疆公路建設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各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秉承著“以最小限度破壞、最大限度的恢復”的環保理念,在克服地質災害頻發影響通行的同時,建設者們邊施工邊進行環?;謴凸ぷ?。建成的大橋橋身與果子溝美景渾然一體,為果子溝中國國家級風景區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果子溝大橋的建成,徹底解決了伊型河谷出行困難的問題,使伊犁州能夠全天候通達烏魯木齊,對中國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