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
社區作為我國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城鎮的細胞,也應是社會公眾美育的落腳點。 隨著上海公共文化的創新,一些社區通過“樓道美術館”“社區營造計劃”等形式,讓更多的居民接觸、了解,甚至參與公共藝術,將公共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這些藝術空間和展覽如何做到不單單是把藝術作品“放置”在社區公共空間,而是將藝術的種子“種植”在社區空間中,構建一種有溫度的價值認同和再生,形成有溫度的活態公共空間?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個案例。
“三星堆”特展搬進社區停車棚
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東昌新村是離陸家嘴金融區最近的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過去,小區的“星夢停車棚”亂臟差,居民怨聲載道。
去年1月,許多準備騎行出門的居民一進小區內的停車棚,就被內部景象給震住了:太陽神鳥金飾、銅獸面、石璧、銅瑗、玉璋……燈箱照明下,4000多年前輝煌燦爛的三星堆文化圖片展呈現在眼前。這一展覽作為上海大學博物館“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的公共教育活動,把“同款”展示內容帶到陸家嘴的社區居民身邊。
星夢停車棚內景
由于疫情原因,上大博物館的三星堆特展只能對校內師生開放,博物館進不去,策展團隊就想辦法把展覽帶出來。
設計團隊定制了展架燈箱,與停車區域擋板有機結合起來,既不影響車輛停放,也能為出行提供照明。此外,車位號碼牌也被更換為統一的白色亞克力立體字號牌,再加上室外布置的展覽海報,停車棚頓時擁有了博物館氣質。而由社區居民題寫的“星夢停車棚”5個字,則被珍惜地用玻璃罩罩了起來。
星夢停車棚外景
通過對停車棚的改造,社區展還參與了陸家嘴社區微更新,探索藝術融入生活的美好愿景,不僅為社區居民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更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參與“社區治理”,加強了博物館與城市在地居民的聯系。
2022年,東昌社區“星夢停車棚”又迎來龍門石窟特展
半年后,設計團隊又在距離“星夢停車棚”幾分鐘路程的東昌大樓的7層辦了一個樓道美術館。利用公共樓道布展,面積不大卻“五臟俱全”。通過模型、照片、視頻等方式,展示了陸家嘴周邊的變遷。而正對電梯口的一座模型就是當年的東昌消防瞭望塔。
東昌大樓樓道美術館
這個50平方米左右的樓道空間,請來了專業美術館常用的布展團隊,樓道天花板鋪設電路軌道,裝上了射燈、電子屏,全部按照標準美術館來打造。據介紹,樓道美術館的靈感來源就是想通過這棟樓的變化,反映浦東的飛速發展,喚起居民的共同記憶。
“15分鐘社區生活圈”幸福樣本
2021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以“15分鐘社區生活圈·人民城市”為主題在各區舉辦,曹楊社區作為本屆空間藝術季的重點樣本社區之一,通過藝術為社區空間賦能,圍繞用“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五大板塊,通過系列活動、展覽、論壇、雕塑及公共作品等,集中展示了普陀城市空間魅力和曹楊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幸福樣本的探索實踐。
曾成鋼《蓮說》,曹楊公園茶室東側綠地
新打造的上海首座“高線公園”——百禧公園,其前身是曹楊鐵路農貿市場,它見證了曹楊社區的歷史變遷。2021年重新規劃建設成一個全新的、多層級、復合型步行體驗式社區公園綠地。同時,該項目作為2021上海城市空間藝術曹楊樣本社區的主展場,通過“3K”展廊的概念(半地下的K1藝術展廊,地面的K2休閑活動廊,和架空的K3云上廊)將藝術融入曹楊社區生活。
百禧公園 ?上海普陀
其中,頂層步道選用拱形的遮陽棚,從設計形態上,保留了居民們對曹楊鐵路市場的集體記憶;半地下空間和開放的休閑活動廊,設置了籃球場、休閑驛站等活動場所,在空間打造上彌補了曹楊公園東部居民公共活動與休憩空間的缺失,通過各式展覽、沙龍和裝置,把更豐富的體驗,更多元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市民群眾。
普陀城市更新和曹楊“15分鐘社區生活圈”成果展示
在百禧公園南展場的一個墻面上,還出現了“今日曹楊——百禧公園墻繪”作品,作品以曹楊新村代表性建筑為創作元素,以人們多姿多彩的生活場景為點綴,描繪了“15分鐘社區生活圈”帶給人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展現了社區的好生活畫卷。
墻繪作品
曹楊公園入口的管道小品具有強烈的街頭氣息,作品采用鮮艷色彩和周圍環境形成反差的同時產生一種超現實的感覺,用以小博大的方式激活整個社區空間。
管道小品 ?上海普陀
“曹楊人的微笑”影像展以生活在曹楊社區的15個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角色的人物生活影像片段為主線,以參訪及生活記錄的形式,從不同視角出發多維度呈現表達他們的內心體驗。
“曹楊的微笑”新媒體藝術展現場 ?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
粟上?!す菜囆g與社區營造
“粟上?!す菜囆g與社區營造計劃”,由劉海粟美術館和上海長寧江蘇路街道共同發起,致力于將藝術植入上海的街巷里弄,通過空間改造、藝術創意、社區互動有機融合,激發建筑活力、提升社區品質、完善城市功能、構建美好生活。
“栗上?!鄙鐓^美術館的彩虹廊道
第一家“粟上海社區美術館”,位于愚園路1088弄的“愚園路公共市集”二層,主打體現上?!扒徽{”的弄堂生活。整個展館由潑墨廊道、臺階式書吧、裝置彩帶、觀影互動區、可移動式書畫展覽、休閑洽談區以及臨展雕塑區等組成。
該項目打破既有的美術館場館公共教育的邊界,拓展其外延,將美術館匯聚的藝術資源通過有機轉化,植入城市建設和社會美育中,探索設計在城市微更新過程中的促進作用,構建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活動在社區營建中的積極意義,在全民美育體系構建中形成一種新的公共藝術教育范式。
活動&展覽現場 ?劉海粟美術館
“粟上?!睆纳虾S迗@路公共市集內二層空間開始,又根據不同的社區特點逐漸推出“粟上?!び迗@”(長寧區愚園路)“粟上?!ぜt園”(閔行區江川路)、“粟上?!ご髲B書店”(閔行區虹橋商區)、“粟上?!た亟保钇謪^黃興路)、“粟上?!ぴ@”、“粟上?!o邊界青年創想中心”(虹口區)、“粟上?!に嚪既A”(浦東新區)“記憶市場-粟上海順昌路藝術項目”(黃浦區順昌路)多個點位,共開展了30余期展覽、350余場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將美術館文化帶入了社區,更拉近了美術館與市民的距離。
粟上海 · 大夏書店
藝術氛圍植入上海街巷
不止“粟上?!っ佬g館”,藝術社區的氛圍正越來越多地被“植入”上海的街巷。在市中心愚園路上,一家原來開著東北餃子館的門面,變身為充滿人文氣息的“故事商店”,被許多人追捧;在偏僻的寶山廟行鎮一處公共綠地,一個廢棄的公共廁所被改建成藝術氛圍濃郁的群眾文化空間,還成了網紅打卡地。
如何在城市更新與周邊居民的獲得感間尋找更好的連接?不如聽路過人聊聊自己和愚園路的故事?!肮适律痰辍钡南敕妊坑诎倌暧迗@路(長寧段)正在進行的一系列城市更新。這里原是一家東北餃子館,餃子館搬走后,這里臨時開了家故事商店。
故事商店一落地,很快成了“網紅”。除了受到年輕人追捧,也受到很多老年人歡迎。一對老夫婦乘坐公交車跨區趕來,講述他們年輕時在愚園路的往事。短短兩個多月,9平方米的小天地就被2000多則故事填得滿滿當當。這里被網友稱為現實版的“解憂雜貨鋪”。顧客走進店里,可以留下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帶走別人留下的故事。
故事商店掛滿了故事
這樣的“故事商店”,也引起劉海粟美術館的關注。作為發生在上海的藝術文化介入城市微更新和社區營建項目的創新案例,“故事商店”被納入“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展覽項目。
故事商店吸引了很多當地居民前來
寶山廟行鎮一處公共綠地,是當地居民的健身場所。綠地一側有個精致的眾文空間,室內米白色系的原木書柜和閱讀桌,營造出溫馨的閱讀氛圍;室外綠色網格鋼板模仿拱門庭院,半開放式地圍合出一個室外活動場地,不僅融入公共綠地本身的設計,也延伸了活動空間。
寶山眾文空間
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這個眾文空間的前身,竟是一個廢棄的公共廁所,一直無人問津,還成為綠地的一個“死角”。在一次實地調研中,寶山區文旅局發現這個“寶藏”。在專業設計師的介入下,最終成了寶山眾文空間。院落圍合的公共空間可以滿足村民的基本社交和文化交流需求。眾文空間成為百姓家門口的“文藝之家”,受到很多居民喜愛。
程雪松、趙璐琦的裝置作品《記憶書香》@社區樞紐站
2019年11月,“藝術地帶:廟行社區展”在寶山眾文空間和廟行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舉辦。展覽以“藝術地帶”為主題,用公共藝術的方法,把廟行鎮的周圍綠地和整個文化板塊都聯動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區域的文化藝術活動地帶。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市民在家門口就欣賞到公共藝術,讓市民體會藝術帶來的愉悅感,讓美育真正落到實處。
陳春妃、顧奔馳的《莫比烏斯·光譜廟行》@社區樞紐站
文章素材來源:社區樞紐站、上觀新聞、央廣網、人民政協網、上海普陀、樂游上海,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