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
從早期按照自然地理環境布置的自然主義階段,到19世紀提出“花園城市”的概念以解決城市化加快與城市人口劇增導致的城市公共空間品質低下的問題,再到20世紀60年以來,強調人性化回歸的城市公共空間格局重塑,一直是探索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永不落幕的話題。
伴隨公共領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城市需要為越來越多的居民提供服務并調解不斷擴大的社會距離,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范式來重新連接人們和重新構想街道、公園、開放式老舊社區等城市空間,以實現集約高效地釋放空間價值、合理地推進空間復合化應用。
一、人性場所的營造
和PSPL調研方法的適用性
美國伯克利大學教授克萊爾·庫伯·馬斯和卡洛琳·佛朗西斯于1976 年編寫的《人性場所》(People Place),通過分析城市廣場、社區公園、小型公園、老年住宅區戶外空間、兒童保護區戶外空間設計的成功和失敗案例,印證了關注人的需求、以人為本的“人性場所”的設計可以有效地幫助城市實現人群活力的再生與空間功能的活化。而這種人性化場所的設計,與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及當下我國城市面臨的普遍性問題是契合的。
楊·蓋爾先生于1971 年出版的《交往與空間》(Life Between Buildings)將心理學和環境行為學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通過細致觀察人對公共空間的使用情況,來探索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屬性,并提出了PSPL調研法(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Survey,即“公共空間-公共生活調研法”),通過計數、觀察、活動記錄、采訪、統計分析等手段,從人對安全的需求、參與的需求、交往的需求、舒適的需求、審美的需求出發,對城市公共空間質量和市民生活狀況進行評估,對“人性場所”的營造提出了可操作的研究路徑。
將心理學和環境行為學融入到人對公共空間使用的環境預測中
PSPL調研方法示例
但是PSPL的調研,主要聚焦在公共空間的公共屬性的研究,并存在樣本隨機性的局限,對調研人力儲備及專業背景要求較高。因此,睿途團隊在PSPL調研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空間屬性的類型差異,結合大數據、商業流量監測、網絡輿情、SD語義分析等方式,彌補PSPL在樣本隨機性及在消費性、多元化社交等功能調研方面的缺陷,以幫助更好地判斷城市公共空間的功能屬性擔當。
二、PSPL在城市更新中的復合化利用
——城市公園更新中的應用:PSPL調研+商鋪選址人流采點測算+消費偏好問卷調研+網絡輿情分析,為你營造一座高價值轉化的城市公園
PSPL調研法在具有商業屬性的城市公共空間的應用中,是缺乏對消費行為的考量的。因此,睿途團隊在進行“公園+商業”的更新項目中,用商業中常用的商鋪選址人流踩點測算、消費偏好問卷調研來彌補對該空間消費屬性的挖潛,用網絡輿情分析來彌補PSPL調研法取樣隨機性的弊端,以更科學合理地指引復合商業屬性的公園空間的功能屬性及服務能級。
光華公園是成都市溫江區核心商圈里的一座開放式生態公園,公園內布局有臨湖建筑,臨湖建筑之前為公益性書屋、經營性茶社及親子空間,目前受消費升級影響,建筑內原業態部分面臨倒閉,亟需提檔升級。
(1)確定調研線路、統計停留活動的公共空間節點、流量統計斷面位置
經過場地分析,以商圈、地鐵站、居住區、大型公共活動空間為主要流量錨點,選定了光華公園地鐵站、燎原路與公園連接口、合生匯商業體與公園連接口、珠江國際花園與公園連接口作為主要的流量計點區域。
(2)制定工作計劃和日程安排
選擇天氣晴好、氣溫適度的周六作為調研日,選擇了早間、中午、下午及晚間集中休閑與消費時段,來觀察公園流量錨點區域的流量、行為特征與潛在行為需求,為實現集聚流量、延長停留提供更多的路徑指引。
(3)對調查空間進行實地考察和問卷調查
綜合采用現場計數法、實地觀察法和訪談法結合的方式,對節點人群的行為方式、潛在需求進行全面了解。
現場計數、實地觀察和訪談
融合PSPL與消費流量計數的流量計數基本原則
現場訪談調研潛在需求
(4)開展消費偏好問卷調研與網絡輿情分析
以公園周邊社區為主要調研對象,對全齡段對于公園休閑的場景需求及消費需求進行了全面的意愿性與偏好進行挖潛。
(5)得到調研成果并進行分析
通過組合調研方式,團隊清晰地了解到了公園片區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促進休閑消費方面的潛力客群及偏好特征,為公園的公共休閑功能、消費業態場景的設計提供了更直接的指導意義。
結論1:年輕消費客群及家庭群體為該片區主要潛在消費客群,流量基礎較弱,周六日及夜休閑時段為人流集聚高峰時段,應聚焦有效客群及高頻消費時段,并著力提升公共空間與消費場景吸引力。
結論2:合生匯、江安河連接區域為有效流量錨點,且對多元化社交設施、書店、茶館、兒童游樂、咖啡、茶飲需求高,應有針對地通過社交場景及消費業態的設計,提升該片區消費流量聚合力,同時營造優質城市公園休閑場景。
實踐與設想:
結合調研結果,團隊以溫江年輕消費群體、家庭群體為主力目標客群,深挖在地工業文化內涵,有針對性地公共休閑場景、公園消費場景的營造。
(1)實施“1店2個打卡點”營造策略,強化“眼球吸引”,形成店前店后雙向導流
注:該圖為設計過程稿
(2)規劃全時消費業態,創意夜休閑娛樂場景,形成夜間強勢導流力
注:該圖為設計過程稿
(3)注重江安河、合生匯鏈接區域多元化社交場景營造,強化人流牽引
注:該圖為設計過程稿
——城市街道更新中的應用:PSPL調研+熱力分析+興趣點+生活街道+完整街道,為你營造美好“街道生活”
PSPL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索街區對于居民的潛在功能屬性,但取樣存在一定隨機性,并對于街道訪客的需求較難捕捉,所在針對具有一定旅游屬性或希望通過更新實現更有經濟張力和流量抓力的街區,我們還需要去彌補掉傳統PSPL的局限性。
由美國全國街道服務提出的“生活街道”理念,把人類速度和感知的限制因素考慮進街區的設計,讓街區更具社交性、游趣性、地方性,以此實現更加人性化的設計。該理念框架將人類感官知識轉化為街道形式有助于我們在城市中創造舒適、有吸引力和宜居的地方。居民、游客通常以5公里/小時的速度行走,從平均 5'5" 的地面高度看世界。因此街區一樓場景對安全感和愉悅感很重要。我們每小時需要1,000次刺激——也就是每4秒就有一次刺激才能對空間感興趣。同時美國蒙哥馬利縣提出的“完整街道”則從安全和舒適需求的角度,在調研過程中同時注重地方文化性要素、訪客關注要素及全齡居民多元潛在需求,更好地彌補了PSPL在取樣隨機性及訪客行為捕捉方面的缺陷。
生活街道設計原則
生活街道4秒場景營造機制
重慶市永川區以其特有的區位、交通、產業優勢,被重慶市委市政府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高品質生活示范區,并要以“產城景”融合發展為主路徑,推進兩大目標的實現。那么城市作為“產、城、景”要素高度融合體、生命體,城市有機更新可成為兩大目標實現的重力支撐。
但永川區約22平方公里的永川老城片區,存在整潔度較差、公共服務設施品質差、設施便捷度差、產業與經濟的流失的問題。針對此,睿途團隊深度介入老城片區,對老城更新路徑進行了全新的探索。
(1)用熱力與興趣點追蹤來明確重點更新范圍
永川老城區是典型的開放式社區集聚區域,以街區為主為公共空間場景量極大,因此睿途團隊在重點研究路段的確認中,創新利用了熱力追蹤和全業態興趣點分析,并結合片區土地規劃情況,以此明確了渝西商圈、北山、文曲、勝利及肖家沖片區是老城生活、工作及休閑娛樂中心區域,并確定PSPL工作開展的核心范圍。
老城片區熱力追蹤
老城片區興趣點分布
老城重點更新范圍
(2)通過PSPL調研明確街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初訪老城的全部街區后,在中山路、下街子、乾興路、棗園路等圖示的重點研究路段設置了采樣點,并通過實地觀察法和訪談法,對老城街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并發現,老城街區在駐足、停坐、觀看和聆聽空間的營造方面存在明顯短板,旅客與居民更希望街道是“可以聊天的”、“可以鍛煉身體的”、“可以親子游樂的”、“可以感知歷史的”。
重點取樣街道
老城街道存在的核心問題
老城街道存在的核心問題
游客與居民希望在街區上建立的場景
結合調研結果,睿途團隊進一步梳理整合了相應路段的閑置公共空間,并針對性地對其功能進行盤活,更新街區人氣引力場,重塑街區活力。
(1)利用街區低效的公共服務設施,營造具備鄰里社交空間、健身康體空間、微型消防站、共享書吧、社區居民議事廳、社區文化活化廳空間的家園服務綜合體。
(2)利用騎龍街閑置的公共廣場,更新打造居民游客可茶歇、感知歷史和拍照打卡的樂活街角。
(3)整合北山隧道片區的街角空間與隧道空間,營造全齡居民與游客在行走中感知永川歷史、在車行中看得見永川歲月的歷史輕展廳。
當然,城市更新的場景除了公園、街道以外,還有老城區常見的開放式社區、低效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閑置工業遺址/廠房等場景,同時面臨片區性、單體式等多尺度的更新需求,因此PSPL在城市更新領域的應用需要更多的因地制宜與組合應用,伴隨大數據應用的興起與完善,睿途團隊也正在將興趣點、手機信令、SD、語義分析等越來越多的數據渠道與分析方法,不斷應用到城市體檢工作中,為城市空間功能的定義提供更科學、有效的決策依據。
聲明:文中列舉案例均為睿途簽約服務項目的實操案例,任何個人和單位未經授權許可,不得復制、轉載使用文中案例、文字和圖片,更不得將其作為自我案例進行分享。一經發現,必通過法律途徑追責。維護知識產權是全社會共同的職責。